简/繁 体

文明贯穿于赛事的各个方面和角落,文明办赛,文明参赛,文明观赛,只能相互影响,无法相互替代。陋习也有传染性,一方做得不好,还振振有词,势必使做得较好的环节也难以独自坚持

周一出差回京,长春浓雾,几个小时内的航班全部“歇菜”。候机大厅里聚集了几千旅客,时间长了,有生理要求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捧着吃过的盒饭和碗面,攥着饮水的瓶子和纸杯,自觉处理,卫生状况并未出现混乱。几位清洁工要做的只是将垃圾桶里的大袋子换得更勤,“拾掇干净点,谁还好意思乱扔啊!”

这一幕让笔者联想到这两年去北京工人体育场看足球赛的经历,看台出口处设有大大的垃圾袋,场地广播经常提醒注意卫生,不少观众退场时会随手将垫在身下的报纸和纸杯之类带出去。4万多球迷捧场两个多小时,相比以前卫生间外排队的秩序也好多了。

刚结束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却是另一幅图景。3万名参赛者在起点处留下的各种杂物数以吨计,足够清洁工打扫一个多钟头。赛场周边和沿途多处有参赛者兀自“方便”的镜头和成片污迹。随后,有媒体批评主办者缺少人性化安排,未设置更多临时厕所;组织者则说是参赛者不遵守公德。无论这样的口水战规模如何,其实都无助于解决问题,因为双方都将社会公德水平欠佳看做他人之过。

文明贯穿于赛事的各个方面和角落,文明办赛,文明参赛,文明观赛,只能相互影响,无法相互替代。陋习也有传染性,一方做得不好,还振振有词,势必使做得较好的环节也难以独自坚持。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只能共同构成,文明与否不只是为了赛事本身的声名,更会辐射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体育活动在维护公序良俗方面有其特殊而现实的示范作用和教育功能,只是似乎还未进入赛事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意识之中。

本文导读:前天上午,2013年北京马拉松比赛(以下简称“北马”)在天安门广场拉开帷幕,3.5万人的参赛阵容让“如厕难”成为焦点,由于流动厕所及公厕有限,不少选手在路边就地如厕的现象甚至成为赛会一景。

尿红墙是“传统”还是如厕难?

尿红墙是“传统”还是如厕难?

原标题:尿红墙是“传统”还是如厕难?

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称厕所够用 市政市容委责令主办方整改

前天上午,2013年北京马拉松比赛(以下简称“北马”)在天安门广场拉开帷幕,3.5万人的参赛阵容让“如厕难”成为焦点,由于流动厕所及公厕有限,不少选手在路边就地如厕的现象甚至成为赛会一景。

昨天,北马组委会相关负责人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北马赛会比赛起点处的天安门广场上,设置了300个移动蹲坑;在比赛途中,每5公里设置一处流动厕所,每处厕所有2-3个蹲坑。他认为选手就地如厕并非由于厕所不够造成的,而是属于不文明现象。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已经责令北马主办方赛后进行整改,“我非常支持这个比赛,但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赛会组织方否认“尿红墙”传统

前天比赛开始后,一组选手就地如厕的照片便在网上疯传。照片里,选手排成一排,对着路边绿化带以及天安门广场边的红墙如厕,被网友戏称为“尿红墙”。有选手表示,“尿红墙”的现象在历届北马赛场上都发生过,已经成为北马“传统”。

“‘尿红墙’的现象确实是一直存在,但不能称之为北马‘传统’。”昨天下午,北马组委会相关负责人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尿红墙”之类的就地如厕现象在往年的北马赛场上都有发生,没想到今年会如此受关注。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如厕难”的问题在世界各地的马拉松赛场上都存在,由于参赛选手众多,移动厕所往往供不应求,一些选手因为担心排队会影响比赛成绩,会选择就地解决“个人问题”,而这样的选手也只是小部分存在,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参赛人数来说,比例算不上大。“生活中这种不文明现象也是常常发生的。几万人一起比赛,选手素质也参差不齐,会出现这种不文明现象也在所难免。”该负责人认为,出现“就地如厕”的现象与选手个人素质有一定的关系。

流动厕所设置按照往年标准执行

“按照往年的情况来看的话,厕所的设置应该是够的。”该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在流动厕所的设置上并没有明确的依据可供参考,而今年北马赛会上流动厕所的设置是参照往年的标准执行的:比赛起点处的天安门广场上,按照每百人一个蹲坑的原则,设置了300个移动蹲坑;在比赛途中,每5公里设置一处流动厕所,每处厕所有2-3个蹲坑。

该负责人表示,考虑到今年“就地如厕”现象如此受关注,北马组委会会吸取这次经验,听取各方建议,在今后的赛事中更合理地设置流动厕所的数量,并在赛前对业余选手进行关于如厕问题的提醒和告知,避免大范围就地如厕现象的发生,“几万人的比赛,设置多少个流动厕所才算够呢?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本文导读:前天上午,2013年北京马拉松比赛(以下简称“北马”)在天安门广场拉开帷幕,3.5万人的参赛阵容让“如厕难”成为焦点,由于流动厕所及公厕有限,不少选手在路边就地如厕的现象甚至成为赛会一景。

尿红墙是“传统”还是如厕难?

尿红墙是“传统”还是如厕难?

市政市容管委会要求赛会主办方整改

昨天下午6时许,针对北马赛后出现的垃圾多以及公厕设置的问题,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也在微博上进行了回应:“就10月20日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起点垃圾遍地、运动员随地小便情况,市市政市容委作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向主办方提出要求。指出主办方公厕、垃圾桶设置不足,未设公厕引导牌等问题,责令其在今后的赛事中整改,在组织好赛事的同时,做好卫生保障工作。加强对运动员的引导,文明参赛,保持环境整洁优美。”

“我非常支持这个比赛,但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市政市容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称,此次比赛的公厕及垃圾桶设置问题是由北马组委会全权负责,他认为,组委会不能仅仅重视赛事本身的组织,还要关注环境问题,不应为了比赛,而给环境带来负担。

文/本报记者 杨凡

关注

马拉松选手尿红墙20年“传统”争议难断

尽管北京马拉松赛会组织方对选手随地小便的问题进行了解释,然而对于“北马”选手“尿红墙”现象产生的原因仍然存在着各种声音。到底“尿红墙”只是一种不文明的“传统”现象,还是由于赛会组织者配套服务不够所造成的无奈之举?这样的现象在未来的北京马拉松比赛中能否杜绝?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关注一

厕所到底够不够?

一位选手憋了20公里,一位女选手因为找厕所耽误了领取赛事纪念奖牌

按照北马组委会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根据往年的经验,今年北马赛会中的流动厕所应该是够用的。关于这一点,参赛选手有着不同的认识。

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选手彭先生就遭遇了“如厕”的难题。因为找不到流动厕所,彭先生在跑到10公里处时,实在憋不住,只能不情愿地做了个“不文明的人”,找到一处靠河的路边,就地解决了“个人问题”。

“广场上的厕所其实不算特别少。”在彭先生看来,起点处天安门广场上的流动厕所设置还算理想,比赛前,他就在移动厕所内顺利解决过“个人问题”,而且也没排太久的队。

但在比赛途中,彭先生却犯了难。“路上的厕所真的太少了,我跑了几公里都没看见一个,没办法,只能‘就地解决’。”彭先生认为,选手在比赛途中“就地如厕”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男选手确实是可以‘就地解决’,我们女选手就麻烦多了。”由于移动厕所排队人数多,刘女士不得不跑到路边的快餐厅解决“如厕”问题。比赛当天,因为比赛用时过长,较晚到达终点处的她没有领到赛事纪念奖牌,尽管组委会承诺会在一周以内补发奖牌,仍不能平复她的失落之情。

“厕所真的是少,不管是在起点处,还是赛道两边。”参加过多次国际及国内马拉松比赛的陈先生也觉得北马赛会的流动厕所设置不够合理。陈先生说当天有选手因为排队上厕所而没赶上存包,不得不背着包袱进行比赛,大大影响了最终的比赛成绩。

陈先生表示全程跑下来他只看到两个流动厕所,因为错过了第一个流动厕所,他憋了将近20公里,才在第二个流动厕所设置点解决了“如厕”的问题,“很影响比赛发挥。”


本文导读:前天上午,2013年北京马拉松比赛(以下简称“北马”)在天安门广场拉开帷幕,3.5万人的参赛阵容让“如厕难”成为焦点,由于流动厕所及公厕有限,不少选手在路边就地如厕的现象甚至成为赛会一景。

关注二

“尿红墙”是否传统?

有人称北马“尿红墙”存在了20年,有选手看到很多参赛者听到吆喝,统一到红墙下“如厕”,然而却没有工作人员阻止。赛会组委会工作人员称42公里,他们无法监控全过程。

有选手表示,“尿红墙”是北马比赛的传统,多年以来,在红墙边排队如厕的这一环节在北马的比赛中从未缺席。赛会组委会也没有否认这一现象的存在,“这个现象确实是一直都有,但是这不能叫做北马‘传统’。”那么,这所谓的“传统”又是从何而来呢?

据一位参加过多年北马报道的媒体同行透露,“尿红墙”的现象作为北马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已经存在了近20年,“北马起点在天安门广场,跑几步就是长安街边的红色围墙,因为起跑时人太多,根本跑不快,不少人会去红墙边撒尿。刚开始可能是真的有人有需要,但久而久之就成了‘传统’。”

彭先生在比赛时就亲历了选手们践行“传统”的时刻。“当时就听见有人不知道吆喝了一句什么,然后一窝蜂的人‘哗’的一下涌到红墙边,排成一排开始‘如厕’。”一头雾水的彭先生还是听周围人介绍,才知道北马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存在。

对于“尿红墙”这个所谓的“传统”,选手们也有自己的解读。“就是一种排遣压力、放松心情的方式吧,毕竟平时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一位选手细心地发现,在红墙附近的跑道边,没有栏杆和武警站岗,而赛会也没对选手的集体“尿红墙”行为进行阻止,“看来官方是知道的,也没有刻意制止,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他们不愿阻止选手们找‘快乐’呢?”

对于这一点,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球范围内,马拉松比赛起点处的厕所设置几乎都是不够的,“就地如厕”现象也广泛存在,因此不会阻止选手离开跑道解决“个人问题”,另外,由于赛道超过42公里,赛会工作人员也无法保证监控全程。

关注三

“如厕难”是马拉松比赛的通病?

丁先生参加了多次国内外马拉松比赛,他认为如厕难是世界各地马拉松比赛通病,但是北马厕所设置之差,尤为显著。

“‘如厕难’确实是马拉松比赛常见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北马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参加过多次国内外马拉松比赛的丁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如厕难”的现象在各大马拉松赛场上都会出现,但比起北马,其他地区和国家的马拉松塞组委会,在解决“如厕难”的问题上,做得相对较好。

而另一位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陈先生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看“如厕难”的问题,一个是起点处,一个是比赛途中。

“不论是柏林,还是纽约、波士顿,起点处的‘如厕难’在世界各地的马拉松赛上都存在,而且很难解决。”陈先生表示,由于起点处人员过于密集,组委会设置的厕所往往不够用。丁先生在国外参加马拉松比赛时,就见过国外女选手因为厕所排队时间太长而选择在草地上解决“个人问题”,有的甚至当众换衣服。

“我参加了这么多马拉松比赛,北马的厕所设置是最差的,特别是跟国外的比,差距特别大。”在丁先生看来,北马组委会在流动厕所的设置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体现在比赛途中和起点处这两个方面,“比赛途中我就看到两处流动厕所,而起点处的广告展位和赞助商的车位也过多,如果把这一部分区域适当减少的话,能够放下更多的流动厕所,也就不至于造成那么多人‘就地如厕’了。”文/本报记者 杨凡

摄影/本报记者郝羿

观察

世界各地马拉松“如厕难”解决之道

伦敦马拉松:1250个移动厕所

伦敦马拉松赛出发点设在东部远离市中心的格林尼治公园,终点设在市中心的白金汉宫附近。据组委会透露,在马拉松赛的起始点和沿途,一共设立了1250个移动厕所,在出发点还专门设立了400个移动小便池。另外,组委会还为残疾人马拉松选手设立了一定数量的专用移动卫生设备。这些设施全部由一个专门生产移动卫生设备的公司提供,除了解决参赛者的如厕问题,比赛结束后,该公司还负责回收所有的排泄物。文/新华社

香港马拉松:500米一个流动厕所

“以香港马拉松为例,当时组委会每隔500米就会设置一个流动厕所,充分保障选手不在‘如厕’的问题上耽误时间。”长跑爱好者丁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香港马拉松赛道全程经过三座桥和三条隧道,在这种赛道边设置流动厕所的难度是高于平地马路边的,而香港马拉松组委会却通过卡车拉、工作人员推的方式,克服不利条件完成每500米即有一处流动厕所的设置,“可见组委会服务选手的意识有多强。”文/本报记者 杨凡

爱丁堡长跑:如厕男女有别

记者曾在英国爱丁堡观摩过一次长跑活动,参与者虽只有不到一万人,但是对只有几十万人口的一个城市来说,已经算是相当大规模的国际活动了。在长跑活动的起点和沿途的补给站,均有十几个“露天厕所”,可以解决大部分男选手的小便问题。至于女选手,既可以选择去专门为女选手和“出大恭”选手准备的流动厕所,也可以选择在“露天厕所”站着解决问题。而且,厕所(TOILETS)标识相当明显,不由得选手找不到。文并摄/本报记者黄庆欣

前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不少选手因内急沿途就地解决,成为这几天网民热议话题。在建议组委会在迷你马拉松赛段增加更多临时厕所的同时,也有专业人士向长跑爱好者提出建议,赛前做好各项准备,控制饮食,尽量排空。

建议运动员赛前排空

曾参加过3届北京马拉松比赛的业余选手刘先生告诉记者:“在跑马拉松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心理负担,紧张不安,因此起跑后都会有一种想上厕所的感觉。”而一旦真正投入比赛后,这种感觉就会慢慢消失了。同时他也提醒广大业余选手,当日早餐注意控制饮食,“多食用馒头之类的碳水化合物食物,赛前尽可能多‘解决’”。而另一位有着多年参赛经验的王先生也表示,自己一般比赛当日4时许就起床,尽量排空大小便。

首都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建臣也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做好科学的赛前准备,如注意保暖以免拉伤,“不宜吃得太饱”,饮水需适量,“比赛沿途都会有饮水站供选手饮用,不用担心喝不到水”。至于专业运动员若在赛中“内急”,为了成绩不惜直接尿到裤子上的说法,他表示,这种现象很常见。

建议多设临时公厕

据记者了解,作为世界五大马拉松赛的伦敦马拉松赛,在其赛事的起始点和沿途,一共设立了1250个移动厕所,在出发点还专门设立了400个移动小便池,组委会还为残疾选手设立了专用移动卫生设备。与之相比,北京马拉松赛的主办方在能量补给站、医疗救护等方面考虑较多,在设置厕所等公共设施的细节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刘先生告诉记者:“迷你马拉松中不乏首次参赛、缺乏经验的市民。如果组委会还是按照竞赛规程设置公共设施,就可能导致不够用的情况。”因此他建议下届“北马”可在迷你马拉松赛段,为初学者适当增添一些临时厕所。

李建臣表示,可在起跑点多设置一些流动卫生间,此外还需组委会在临比赛前加大宣传加强广播,提醒广大选手在起跑前先解决,“也需提前告知业余选手沿途固定每5公里处都设有卫生间的相关规定。”

记者樊一婧

■回应

“北马”主办方将整改

晨报讯(记者王萍)昨天,市市政市容委在官方微博上表示,马拉松赛主办方公厕、垃圾桶设置不足,未设公厕引导牌等,责令其在今后的赛事中整改,在组织好赛事的同时,做好卫生保障工作。

市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主办方的问题,让参赛选手遭遇尴尬,让北京的市容环境遭到了破坏。目前,市市政市容委已经对主办方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在今后的赛事中整改。”

记者了解到,主办方是按100人一个厕位设置的。“虽然他们设置了移动厕所,但没有公厕引导牌,而且公厕设置的位置是否合理也有待考证。同时也缺乏对运动员、观众的文明参赛方面的引导。”

■ “厕所少排长龙 马拉松选手‘尿红墙’”追踪

“这种行为出乎我们意料。”昨日,北京马拉松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就有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尿红墙”回应称,明年将视情况增设厕所蹲位。前日进行北京马拉松(以下简称北马)赛事中,有多名参赛选手站在长安街附近的红墙边小便,引起热议。有人质疑随处小便的原因是因为流动厕所少;也有说法称就地小便是因为“有这个传统”。

“出发点厕所蹲位够”

昨日,北马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选手站在红墙边小便“有些出乎意料”。

“我们在出发点天安门广场配备了300个厕所蹲位,按照每100人配备一个的标准”,该负责人说,今年北马参赛选手大约3万人,这样的厕所配备水平,“在国际赛事中也是比较高的。”

该负责人称,厕所蹲位确实男多女少,“这是根据选手的男女比例配备的”。但从天安门广场排队的数量来看,“选手上厕所的需求并不是很大。”

“‘尿红墙’的地方是在出发点以后的1.5公里处,不可能才跑那么远就突然尿急。”该负责人说。

多名参赛选手表示,之前就听说过北马赛事中有“尿红墙”的传统。对此,该负责人称,不能去猜测选手的主观意图。

北马组委会一位工作人员认为,不排除选手为了成绩,不想去排队的情况,“也可能是起哄。”

“选手素质逐年提升”

对于上述情况,北马组委会已经在商讨方案,“希望明年能够做到让选手满意。”上述负责人称。

“我们明年举办活动时,会考虑增设一些流动的厕所”,他表示,这还要看在红墙小便的具体情况,如果真有需求,会在相应位置设置一定的流动厕所,如果不是因为需求,会考虑安排一些工作人员管理。

对于天安门广场垃圾问题,上述负责人说,根据清理垃圾的数量来看,“选手的素质其实是在提升的。”

“早晨天气凉,很多选手会穿一次性雨衣防风保暖,跑步的时候脱掉”,该负责人称,往年清理出来的垃圾更多,今年垃圾数量已有所下降。 (记者李宁)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鸣枪,跑友奇装异服亮相赛场。图为COSPLAY“爆乳”跑友。中新社发富田 摄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鸣枪,跑友奇装异服亮相赛场。图为跑友穿婚纱征婚。中新社发 盛佳鹏摄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鸣枪,跑友奇装异服亮相赛场。图为一名身着《星球大战》服装的跑友。中新社发 富田 摄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鸣枪,跑友奇装异服亮相赛场。图为COSPLAY“爆乳”跑友。中新社发富田 摄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鸣枪,跑友奇装异服亮相赛场。图为一名外籍参赛选手赛后热情拥吻全身涂满黑色颜料的女性。中新社发 侯宇摄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鸣枪,跑友奇装异服亮相赛场。图为一名“乞丐”选手在在终点前冲刺。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鸣枪,跑友奇装异服亮相赛场。图为一名身穿婚纱“征婚”的跑友。中新社发富田 摄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鸣枪,跑友奇装异服亮相赛场。图为COSPLAY跑友。中新社发 富田摄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鸣枪,跑友奇装异服亮相赛场。图为一位打着赤脚的运动员跑完全程后在终点倒立庆祝。中新社发 张浩摄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鸣枪,跑友奇装异服亮相赛场。图为老年跑友。中新社发 张家瑞摄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鸣枪,跑友奇装异服亮相赛场。图为头戴“愤怒的小鸟”帽子的跑友。中新社发 张家瑞 摄

10月20日,2013年北京马拉松举行,由于赛会组织方设置的流动厕所和公厕有限,很多需要“方便”的选手都选择在赛道旁“就地解决”。有人戏谑“尿红墙”为北马传统。


10月20日,2013年北京马拉松举行,由于赛会组织方设置的流动厕所和公厕有限,很多需要“方便”的选手都选择在赛道旁“就地解决”。


10月20日,2013年北京马拉松举行,由于赛会组织方设置的流动厕所和公厕有限,很多需要“方便”的选手都选择在赛道旁“就地解决”。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赛道终点定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庆典广场(奥运景观大道),途经西长安街、月坛北街、昆玉河畔、中关村等地。今年的北京马拉松共吸引了15000名选手参赛。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赛道终点定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庆典广场(奥运景观大道),途经西长安街、月坛北街、昆玉河畔、中关村等地。今年的北京马拉松共吸引了15000名选手参赛。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图为“加菲猫”参加马拉松比赛。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图为跑友穿婚纱征婚。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图为一家三口参加马拉松比赛。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


10月20日,2013北京马拉松赛在北京开跑,北京民众在赛道经过路段为参赛选手助阵,并用手机等数码设备记录精彩运动画面。

昨日,2013年北京马拉松,因流动厕所和公厕有限,很多选手都“就地解决”,地面上“水”流成河。

网友上传的“北马”选手集体“尿红墙”图片。网友供图src=

  网友上传的“北马”选手集体“尿红墙”图片。网友供图

昨日,2013年北京马拉松开赛。今年共有超过3万人报名参赛,到哪如厕成了一个焦点。昨天,一组众选手站在墙边小便照片在网上风传,选手站成一排,在沿途的红墙和绿化带“就地解决”,地面上“水”流一片。有人质疑,随处小便的原因是因为流动厕所少;也有人称,很多人就地小便是因为“有这个传统”。

昨晚,新京报记者就此事致电北京马拉松主办方,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中外选手集体“就地小解”

昨日,一组图片引起众多网民热议。图片上,一排身穿鲜艳运动服的男子,面朝红墙或绿化带站成一排,红墙上留下一片又一片湿,绿化带地上“水”流一地。集体随地小便的不仅有国人,也有外国选手。

经多方确认,这组图片的众多男子,确实是参加2013年北京马拉松的选手。参赛选手王女士说,比赛开始后不久,就有一些选手跑到长安街附近的墙边小便,一路上也会偶尔遇见这种情况。

据多年参加马拉松活动的周先生说,以前就听说过北京马拉松有站在路边小便的传统,“这几年情况都差不多,不知道今年为什么网上传得这么热。”周先生说,跑马拉松的选手本身就排汗多,“上厕所的需求不是很大,有人就觉得是一个传统才去(小便)。”

流动厕所前多人排队等候

据了解,今年北京马拉松有30000人报名参赛,参加全程(42.195公里)的人数为15000人,参加半程马拉松和迷你跑(4.2公里)的分别是7000人和8000人。全程马拉松男子顶尖选手跑下来也超过2小时,而业余爱好者通常需要4-5小时。

“赛道旁边设置的有流动厕所,跑步的时候,我看见很多人在排队。”王女士说,自己不确定厕所的数量。参加过两年马拉松比赛的于小姐说,跑过了知春路,“在一些绿化带和草丛里,也会看到一些人小便”,“数量不是很多,就几个人。”

声音

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一些参赛者随处小便成为“景观”,有人戏谑“尿红墙”为北马传统。一面要提醒个人注意文明,一面也要检讨组织方为何不提供充足设施以免尴尬?个人不可随处小便,公共服务须“小处”不可随便。

——@央视新闻


■ 追访

流动厕所数量太少

记者在网站上检索发现,2010年北京马拉松比赛结束后,就有选手在博客上质疑北京马拉松组委会的服务水平。该博主提出了5条建议,其中一条即为“流动厕所少”。

“三万人加上服务人员都有上厕所需求”,“广场上的流动厕所数量依然是和往年一样少,不少选手要大排长龙。”该博主说,早在2010年,就有人在长安街附近小便。

但也有众多参赛选手称,确实听说北京马拉松有“就地小便”的传统。胡先生说,“虽然广场上有厕所,但数量太少。”

选手胡先生跟众多网友的看法一致,认为“就地小便”是一个传统,“可能他们觉得好玩。”

1981年,北京马拉松首办,此后每年一届,已发展成为世界十大马拉松赛之一。今年,是该赛事的第33周年。

■ 相关新闻

天安门广场扫出垃圾一吨多

据天安门广场清扫垃圾的工作人员称,昨日,从天安门广场清理出的垃圾超过一吨以上,大约要清理一个多小时。

于小姐说,马拉松开始后,天安门广场上就有大量水瓶、雨衣等垃圾。“在跑了一段后,很多人就会把雨衣扔掉”,“水瓶一般都扔在路边,广场中间和马路中间有很多雨衣。”

“中间的补给站附近,有很多扔掉的水瓶水杯,终点鸟巢也有很多垃圾”,于小姐说,“很多选手喝完水都直接扔在路边。”

选手胡先生并不认为,扔垃圾跟道德有关。“参赛选手都是为了比赛过来”,“今年有3万人参加,选手也比较多”,“如果每个选手喝完水都去扔到垃圾桶里,可能会出现碰撞等事故,也会影响比赛。”

胡先生说,组委会应该有更多的服务意识,“清理垃圾应该是组委会的事情,这跟个人道德没有关系。”(记者李宁)

  清洁工在打扫马拉松比赛后的垃圾

导读:昨天上午,2013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开跑,虽然天气微凉,但仍阻挡不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名选手的参赛热情。然而,比赛后留下的一地垃圾,以及部分选手随地小便现象,也引来诸多吐槽。在指责参赛者“素质”之外,也有人把矛头指向了组织方,认为组织者没有准备足够的临时厕所。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些状况并不仅仅存在于此次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在国内外的马拉松比赛上,垃圾和如厕问题也一直存在。

现象一

开场垃圾遍地

清洁工称不新鲜

昨天早上8点,比赛开始的枪声一响,等在天安门广场的三万多名参赛选手便浩浩荡荡地向着终点出发,与此同时,也留下了一地的“纪念”:塑料袋、空水瓶、易拉罐……甚至还有被丢弃的衣裤和一次性拖鞋。

“周围看不到一个垃圾桶,仅有的几个都早被塞满了。如果走几步就能看到垃圾桶,我想应该比现在好很多吧。”不少选手认为,组织方垃圾桶设置过少,是造成候场区垃圾遍地的重要原因。

在天安门广场的候场区内,参赛选手们甫一出发,等在一边的20多名环卫工人便开始了清扫工作。“差不多已经清扫了一吨左右的垃圾,全部清完的话,估计还要几十分钟。”现场一位正在清扫垃圾的环卫工人表示,由于每年马拉松比赛后都会出现垃圾遍地的现象,所以他们早有准备,会尽快将广场清扫干净。

现象二

纸杯随地乱扔

饮水点成垃圾点

昨天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照片中,关于选手“素质”的“证据”还有赛道上满地的一次性纸杯。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此次马拉松赛沿途按照惯例设置了多个饮水点,无论是参加正赛的选手还是业余选手都可以选择在饮水点补充水分。因此在饮水点附近的赛道上,被丢弃的一次性纸杯比较集中。不过这些垃圾很快就被环卫工人和现场志愿者清理完毕。

“我们做完赛场维护以后就在这边帮忙清理。”一位志愿者表示,由于参赛选手数量庞大,组委会在赛前已预料到会产生大量垃圾。

现象三

选手就地小便

上厕所成了难题

在选手们不断制造垃圾的同时,“如厕难”成了诸多业余选手头疼的大问题。不少参与比赛的市民认为,赛会组织方设置的流动厕所和赛道沿线的公共厕所有限。

“厕所真的太少了,我们大人还能憋一会儿,小孩怎么办?”一位带着孩子参赛的选手说。

由于大部分厕所都在排长队,一些实在“忍不住”的男选手只能选择“就地解决”。于是,在赛道边的空地或是墙根边,男选手站成一排如厕的现象也成了赛会一景。

而女选手们则有苦难言。“男选手憋不住还能就地解决,我们就只能一直憋着,直到有厕所为止,这太影响比赛发挥了。”一位业余女选手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上厕所,她不得不跑到路边的快餐店,2趟下来耗费了15分钟。

文/本报记者杨凡摄影/本报记者郝羿

10月20日,2013年北京马拉松开赛。今年共有超过3万人报名参赛,到哪如厕成了一个焦点。一组众选手站在墙边小便照片在网上风传,选手站成一排,在沿途的红墙和绿化带“就地解决”,地面上“水”流一片。有人质疑,随处小便的原因是因为流动厕所少;也有人称,很多人就地小便是因为“有这个传统”。(据10月21日南方都市报)

北京每年一届的国际马拉松比赛,可谓举世瞩目。这样的盛况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活动。但没想到在比赛的进程中,马拉松比赛也成了撒尿比赛,无论是中国选手还是外国选手,一路比赛一路撒尿,人行道上、花坛丛中、红墙根边,几乎所有能尿的地方都尿液横流了。出现这样的状况各方面都应该反思,但是反思后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首先人们质疑的可能是便所太少,让比赛之中的选手们有点无法选择了。但经过业内人士的解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原来北京马拉松比赛中的沿街撒尿现象已经是这里的一个“传统”了。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属于传统性质的多半都是一些公序良俗,因为美好,有人效仿和一代代的传承,并逐渐被发扬光大,也就成了“传统”了。但是这沿街撒尿,尤其是在沿长安街,更有许多著名建筑的墙角撒尿,是怎么会发展成为“传统”的?一位体育专家说,参加比赛总人数是三万人,按照场地标准,赛场每隔500米设置一个流动厕所,按照人员比例这些厕所应该足够了。更重要的是马拉松比赛强度大,时间长,选手们几乎个个挥汗如雨,尿液本来就很少。如果是专业选手,他们可能尿湿裤子也不会站在街边撒尿的。而这些沿街撒尿的基本上都是业余选手。

原以为这恐怕是一些人为比赛组委会推卸责任。可在看看一些论坛的反映和许多网友的跟帖,却让人有一种顿开茅塞的感觉,原来所谓的“马拉松撒尿传统”,实际上是一些人另一种形式的“到此一流”而已。

有人这么说道,如果不是国际马拉松比赛,你在长安街上撒泡尿试试?事实正是这样,如在平时,别说长安街,别说那些古建筑的红墙角上,就是在北京城里的任何一条街道上,随地撒尿都会受到严厉惩罚的。但是国际马拉松比赛似乎把这一切法规都“解放”了。只要参与比赛,比赛街道几乎到处都能方便。那些平时或庄严、或神圣、或热闹、或戒备森严的地方,这会也全开放了,不仅可以自由自在的奔跑,在这里撒泡尿也照样无事。

于是,有尿的迫不及待,没尿的在这里尿一泡也图个新鲜,这也就更激起了大多数人“到此一游”的兴趣。当年的孙悟空就是在佛主的手掌上留下“到此一游”痕迹的,如今能在京城的大街上、花坛中、红墙根上撒泡尿也算是一绝了。就这样一个个、一排排都在那里“开火”了。中国人尿,外国人也不含糊。哪怕厕所近在迟尺,也没有光天化日之下,北京的大街上尿的潇洒。这一尿不仅尿出来一个习惯,更尿出了一个“传统”。

好在这种“传统”暂时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接受,尤其是广大的女性选手们。由此,那种认为随地撒尿是因为流动厕所太少抱怨声不攻自破。这样的“传统”不仅突破了人们社会公德的底线,也让美丽首都北京在这样的“传统”中羞愧的无地自容。如果这个“传统”不打破,让其任意蔓延,其他城市大雨过后可以“看海”,北京城马拉松过后可能就会“看尿”,甚至“尿淹京城”了。

■ 上海将增加赛事厕所数量

今年的北京马拉松赛已经落幕,但参赛选手随地小便的不文明行为也引发了持续争议。昨日,北京马拉松组委会回应称,不文明现象只是个别案例。

面对外界关于流动厕所设置不够的质疑,北京马拉松赛组委会回应,流动厕所是按相关规定和标准设置的。不过由于参赛人数超过3万余人,加上起点的流动厕所人流量大,而公共厕所较远,因此不少参赛者选择就地解决。“组委会每年都会增加移动厕所的数量,今年也不例外。但几万人在一起,素质参差不齐,必然会出现不文明现象。”

当然也有不少观点认为,北马组委会在细节设置方面存在问题,流动厕所的间隔、男女比例以及标识都存在改善的空间。当然马拉松如厕难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今年伦敦马拉松一共设立了1250个移动厕所,在出发点还专门设立了400个移动小便池以及残障人士的移动卫生设备,即便这样也有参赛者在沿途就地解决。东京马拉松赛也有不少选手把沿途的大桥当做公共厕所。而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赛即便在绿化带设置栅栏也无法阻挡每年有选手“越界方便”。

事实上,对于漫长的马拉松赛而言,不少业余选手需要一些细节提示,比如赛前一小时内最好不要饮水,赛前也要及时解决。不少职业选手都会在参赛前有意控制水分摄入和及时如厕。当然在途中无法忍受时,专业运动员也只能在途中尽快“解决”。“他们会顺着裤子尿出来,因为不想轻易停下来,停下来会失去节奏,也会影响成绩。”陕西省体科所所长韩俊贤并不避讳这种偶发情况,但也强调大多数专业运动员通过训练和细节调整可以避免如厕难题。

北马的如厕难题也让上海马拉松组委会未雨绸缪。去年上马起点设有100个移动厕所,开放固定厕所3个,沿途每五公里饮水站设4至5个移动厕所,终点移动厕所50个。今年流动厕所将随着报名人数增长进一步增加,主要分布在起点、健身跑终点和10公里跑终点。

2013年10月20日,2013年北京马拉松开赛。今年共有超过3万人报名参赛,到哪如厕成了一个焦点。一组众选手站在墙边小便照片在网上风传,选手站成一排,在沿途的红墙和绿化带“就地解决”…


经多方确认,这组图片的众多男子,确实是参加2013年北京马拉松的选手。参赛选手王女士说,比赛开始后不久,就有一些选手跑到长安街附近的墙边小便,一路上也会偶尔遇见这种情况。…


  北京马拉松选手随地小便。


  北京马拉松选手随地小便。


  北京马拉松选手随地小便。

前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不少选手因内急沿途就地解决,成为这几天网民热议话题。在建议组委会在迷你马拉松赛段增加更多临时厕所的同时,也有专业人士向长跑爱好者提出建议,赛前做好各项准备,控制饮食,尽量排空。

建议运动员赛前排空

曾参加过3届北京马拉松比赛的业余选手刘先生告诉记者:“在跑马拉松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心理负担,紧张不安,因此起跑后都会有一种想上厕所的感觉。”而一旦真正投入比赛后,这种感觉就会慢慢消失了。同时他也提醒广大业余选手,当日早餐注意控制饮食,“多食用馒头之类的碳水化合物食物,赛前尽可能多‘解决’”。而另一位有着多年参赛经验的王先生也表示,自己一般比赛当日4时许就起床,尽量排空大小便。

首都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建臣也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做好科学的赛前准备,如注意保暖以免拉伤,“不宜吃得太饱”,饮水需适量,“比赛沿途都会有饮水站供选手饮用,不用担心喝不到水”。至于专业运动员若在赛中“内急”,为了成绩不惜直接尿到裤子上的说法,他表示,这种现象很常见。


建议多设临时公厕

据记者了解,作为世界五大马拉松赛的伦敦马拉松赛,在其赛事的起始点和沿途,一共设立了1250个移动厕所,在出发点还专门设立了400个移动小便池,组委会还为残疾选手设立了专用移动卫生设备。与之相比,北京马拉松赛的主办方在能量补给站、医疗救护等方面考虑较多,在设置厕所等公共设施的细节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刘先生告诉记者:“迷你马拉松中不乏首次参赛、缺乏经验的市民。如果组委会还是按照竞赛规程设置公共设施,就可能导致不够用的情况。”因此他建议下届“北马”可在迷你马拉松赛段,为初学者适当增添一些临时厕所。

李建臣表示,可在起跑点多设置一些流动卫生间,此外还需组委会在临比赛前加大宣传加强广播,提醒广大选手在起跑前先解决,“也需提前告知业余选手沿途固定每5公里处都设有卫生间的相关规定。”

记者樊一婧

■回应

“北马”主办方将整改

晨报讯(记者王萍)昨天,市市政市容委在官方微博上表示,马拉松赛主办方公厕、垃圾桶设置不足,未设公厕引导牌等,责令其在今后的赛事中整改,在组织好赛事的同时,做好卫生保障工作。

市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主办方的问题,让参赛选手遭遇尴尬,让北京的市容环境遭到了破坏。目前,市市政市容委已经对主办方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在今后的赛事中整改。”

记者了解到,主办方是按100人一个厕位设置的。“虽然他们设置了移动厕所,但没有公厕引导牌,而且公厕设置的位置是否合理也有待考证。同时也缺乏对运动员、观众的文明参赛方面的引导。”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北京马拉松正式开跑,COSPLAYER性感着装爆乳出镜。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北京马拉松正式开跑,COSPLAYER性感着装爆乳出镜。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北京马拉松正式开跑,COSPLAYER性感着装爆乳出镜。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北京马拉松正式开跑,COSPLAYER性感着装爆乳出镜。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北京马拉松正式开跑,COSPLAYER性感着装爆乳出镜。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北京马拉松正式开跑,COSPLAYER性感着装爆乳出镜。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北京马拉松正式开跑,COSPLAYER性感着装爆乳出镜。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北京马拉松正式开跑,COSPLAYER性感着装爆乳出镜。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北京马拉松正式开跑,COSPLAYER性感着装爆乳出镜。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北京马拉松正式开跑,COSPLAYER性感着装爆乳出镜。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北京马拉松正式开跑,COSPLAYER性感着装爆乳出镜。

2013年10月20日,2013年北京马拉松开赛。今年共有超过3万人报名参赛,到哪如厕成了一个焦点。一组众选手站在墙边小便照片在网上风传,选手站成一排,在沿途的红墙和绿化带“就地解决”…


经多方确认,这组图片的众多男子,确实是参加2013年北京马拉松的选手。参赛选手王女士说,比赛开始后不久,就有一些选手跑到长安街附近的墙边小便,一路上也会偶尔遇见这种情况。…


  北京马拉松选手随地小便。


  北京马拉松选手随地小便。


  北京马拉松选手随地小便。

昨日上午8时,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正式鸣枪开跑。然而,有市民反映,由于沿途厕所缺乏,赛会组织方提供的流动厕所又少,很多选手被迫选择在赛道旁的墙根或绿化带中解决内急问题。对此,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回应,赛事均按照竞赛规程操作进行。

现场一幕: 内急男同胞“占领”女厕

昨日网上一条微博引发网友围观转发,“北京马拉松,千人尿淹,一年一次”,称因赛道沿途没有设置临时厕所,许多参赛选手集体在墙根或绿化带中如厕,地面上“水”流成河。记者在事发地附近遇到一环卫人员,对方表示,赛事期间,在西长安街附近并未设置流动卫生间,“最近的厕所也大约相隔500米,可能选手都比较急,不少人就地解决了吧”。

经记者询问,多名参赛选手抱怨赛道沿途设置的流动厕所太少。选手武先生表示,“早就听说卫生间不够,所以跑之前就没敢多喝水,全程一直忍着没上,跑了十公里都难得看见一个,就算有也只有俩小单间,还要排大队,多影响成绩。”今年是第二次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的选手张先生称,“上次比赛时就发现厕所不足,最后实在扛不住,和很多人一样‘浇灌’了京城美丽的花花草草……这次我沿途看到很多姑娘实在憋不住,只能向服务人员和警务工作人员求助,暂离赛区,跑到街边的单位或店铺寻找卫生间。”

而一位女选手表示,起跑点和各大休息站的厕所太少,排队都需6分钟左右,“这么大的站点起码要安排8至10个单间吧,而且个别标着‘women’的都被先跑到的男同胞占领了,内急的时候就没‘绅士’了”。

市民建议:应考虑多设临时卫生间

就此情景,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不少人回应,“如果对着绿化带‘方便’还能理解,可对着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宫墙,就实在太不文明了……”更多市民则建议,赛前应有更周全的规划,“主办方应提前考虑多设置些临时卫生间,供参赛选手使用”,“成功的赛事,不单是赛事顺利举办和成绩的突破,还应该有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氛围,那样才能让人印象深刻”。

组委会回应: 移动厕所距离符合标准

对此,北京马拉松赛组委会一负责人高先生回应,赛事官网都有竞赛规程,比赛始终都是按照竞赛规程操作进行,“像水袋、饮料袋还有移动厕所都有相关公里设置的规程和标准。”

记者随后登录北京马拉松官方网站,在竞赛规程一栏看到,自起点开始大约每隔5公里的间隔距离设置一个饮料站,两个饮料站中间设置只供水的饮水/用水站,此外在赛事沿途的27.5公里、32.5公里、37.5公里处设置能量补给站,但并未有关于移动厕所相关公里设置的规程和标准。

    北京时间10月20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准时发枪,让我们欣赏下马拉松赛的精彩瞬间。

    北京时间10月20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准时发枪,让我们欣赏下马拉松赛的精彩瞬间。


    北京时间10月20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准时发枪,让我们欣赏下马拉松赛的精彩瞬间。


    北京时间10月20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准时发枪,让我们欣赏下马拉松赛的精彩瞬间。

    北京时间10月20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准时发枪,让我们欣赏下马拉松赛的精彩瞬间。


    北京时间10月20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准时发枪,让我们欣赏下马拉松赛的精彩瞬间。


    北京时间10月20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准时发枪,让我们欣赏下马拉松赛的精彩瞬间。


    北京时间10月20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准时发枪,让我们欣赏下马拉松赛的精彩瞬间。


    北京时间10月20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准时发枪,让我们欣赏下马拉松赛的精彩瞬间。


    北京时间10月20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准时发枪,让我们欣赏下马拉松赛的精彩瞬间。



[导读]北京马拉松热闹起跑,本该是个庆祝非洲男选手打破赛会纪录,中国姑娘夺冠的好日子。却因几泡尿的出现扫了兴致,选手们就地解决问题的照片“各处悬挂”,引发热议。

【深度】北马过境:满街垃圾 一地“马”尿

  撰文:德彪

天公作美,今年的北京马拉松遇上了大晴天。这清爽宜人的北国之秋,对于选手们来说,是最大的幸运,因为去年是顶着雾霾和低温下进行的。

3万多人,41.92公里的愉快旅程,不管你是走到终点的“全马”,力所能及的“半马”,还是浅尝则止的“遛马”,大部分人都会拍下照片,和朋友们炫耀——这是一项健康、环保、有毅力的运动。

果真如此吗?因为在城市道路上举行,数万人同时参与,马拉松的制造垃圾能力,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北京马拉松今年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试图解决问题,但面子干净了,垃圾依然还在。

甚至还因为天凉,选手们找不到厕所,沿街如厕,以至于尿流成河……


[导读]北京马拉松热闹起跑,本该是个庆祝非洲男选手打破赛会纪录,中国姑娘夺冠的好日子。却因几泡尿的出现扫了兴致,选手们就地解决问题的照片“各处悬挂”,引发热议。

尿流成河,马拉松运动之耻

【深度】北马过境:满街垃圾 一地“马”尿

大好晴天,但今天气温并不高。马拉松选手要大量喝水,但由于赛会组织方设置的流动厕所和公厕有限,很多需要“方便”的选手都选择在赛道旁“就地解决”。马路边、花坛旁、靠着小树、拎着红墙,北马过境,肥沃了首都一方土地。有网友调侃:群众性体育运动,还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吧,罚款就算了,没收作案工具吧。问题是,女选手怎么办?

垃圾问题还无法彻底解决,尿流成河,又成为了今年马拉松的“新课题”。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的城市都非常热衷于举办马拉松比赛,一年到头,什么广马、沪马、厦马、郑马、北马,一时间万“马”奔腾。但群“马”过后,留下的垃圾也极为可观!

腾讯记者今年特别关注了垃圾的问题。北京马拉松选手准备区以正阳门北侧的小广场为主,起跑点则设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腾讯体育记者于早上7点30分到达选手准备区时,全程、半程和迷你的各组参赛选手已经按照先后出发的顺序站在了指定的位置。

此时准备区的地面上十分干净,约每隔5米就有一个垃圾桶,流动厕所周围也安置上了垃圾桶,负责这个区域的环卫工不太清楚为北马增设了多少垃圾桶,她告诉记者早上六点他们就到岗上工了。

负责天安门广场环卫工作的刘队长告诉腾讯体育,如往常一样,升国旗前,负责广场的环卫组成员就已经就位。不过,因为今天有北京马拉松比赛,天安门广场的人流较大,因此临时从其他区域借调了一些环卫工来帮忙,六点钟30余名环卫工全部就位。这次为了避免国庆时被人诟病留下太多垃圾的问题,组委会动用四辆垃圾清运车,约30个清洁工。

一个正在拆服装袋的参赛选手,将包装纸交给了同伴,后者将包装纸扔进了垃圾桶;靠近流动厕所处,一个穿着大衣、看上去类似于家属团模样的男士抱着一包东西走向垃圾桶……准备区设置了三个饮水处,每个饮水处的桌子上都挂着黑色的大垃圾袋,每两个饮水处中间还有一个垃圾桶。人流不断经过,饮水处时常被包围,在这个区域选手们在饮用完水后都自觉的将纸杯扔进了垃圾袋或者垃圾桶内,饮水处因此得以保持干净。

准备区的选手们有的在做热身,更多人则是忙于合影,还有的在招呼熟人。


[导读]北京马拉松热闹起跑,本该是个庆祝非洲男选手打破赛会纪录,中国姑娘夺冠的好日子。却因几泡尿的出现扫了兴致,选手们就地解决问题的照片“各处悬挂”,引发热议。

垃圾遍地,国庆标准才能清理干净

【深度】北马过境:满街垃圾 一地“马”尿

在记者拐入东侧起跑区之后,地面卫生环境发生了“递进式”的变化。开始塑料、纸片、扯破的防寒衣、空瓶子零星散落着。全程组和半程组已经出发了,迷你组的选手们正愉快地越过起点。

一个一岁多的婴儿在地上背离起点快速爬行,他的父亲不得不随着他前行,“别爬了,太脏了。”父亲蹲在地上为他拍照,被遗弃的塑料袋就在距离宝宝不到一步的位置,父亲无奈笑道,“他这是参加爬行马拉松呢。”

越临近终点,地面上的垃圾越来越多,有的饮料瓶整齐地码放在铁栏杆下,有喝了一半的矿泉水瓶插在栏杆的空槽里,还有的横七竖八地歪倒在地上。令记者惊讶地是,流动厕所的牵拉杆上竟然整整齐齐码放了至少20个喝完了的饮料瓶,而几米开外就有一个垃圾桶。

迷你组最后几个零星的选手正在通过起点。转身一看,环卫工人们已经在快速挥动着扫帚了,他们采用从两边包围中间的地毯式清扫方法,正当环卫工人干得热火朝天时,10来个穿着灰色运动外套,胸口贴着“志愿者”字样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有一个男生弯腰捡起了一张塑料纸,然后自言自语道:“这怎么捡啊?”同伴没有回答,直接用脚踢了一个塑料袋,这一举动立刻引起共鸣,纷纷“出腿相助”,踢踢这个塑料袋,踢踢那张纸,两手或揣在兜里,或闲置着。只有两个男生找来了一个大垃圾袋,弯腰拾起了垃圾。

不到20分钟,整个天安门东侧、准备区完成了第一遍清扫。环卫工人中男士们有一部分开始往垃圾车上搬运垃圾,有的则继续清扫着。紧接着一直停放在路边的清洁车开了进来,刘队长说,这次一共来了六辆车,三辆清洁车,三辆垃圾车。清洁车清扫过后,刘队长下令进行第二遍清扫,他要求每个角落都必须清扫干净,恢复到往常的干净。

“我们是用十一的标准来要求大家伙儿的,对我们来说,清扫时间越快越好。”他说,他手中的对讲机不断地传来汇报的信息。


[导读]北京马拉松热闹起跑,本该是个庆祝非洲男选手打破赛会纪录,中国姑娘夺冠的好日子。却因几泡尿的出现扫了兴致,选手们就地解决问题的照片“各处悬挂”,引发热议。

20万个纸杯,相当于多少森林?

【深度】北马过境:满街垃圾 一地“马”尿

随后记者赶到了距离起点4.2公里处的迷你马拉松终点,该终点设于复兴门地铁站东侧的巷道里,赛道两旁有警戒线和警察外,几乎很难看到环卫工人的身影。越过终点后的选手们在合影、在宣讲途中的故事或与家人团聚、或相约着聚餐,沿途有三个发放矿泉水的点,一名志愿者告诉记者,每个空箱子都被要求折好后收集起来,不允许乱扔。沿着赛道一直走到终点再走到终点一百米外,金融街上都干干净净的。

而沿着复兴门一路往北走不到一公里就有第一个饮水区,跟往年一样,饮水区总是湿漉漉地、纸杯一地,犹如过了一个泼水节。这也算是马拉松比赛的一个特色。根据马拉松规则的要求,每个五公里就设立一个饮水区,每两个饮水区之间设立一个饮料站,以保证运动员的补充。据北马组委会负责人尹先生介绍说,虽然北马参赛总人数三万人没有变,但由于全程跑人数增加至15000人(较去年增加了3000人),今年饮用水、纸杯、饮料的数量都有所上涨。

“今年提供16万瓶矿泉水、用水900桶、饮料4100箱(1箱12瓶)、20万个纸杯。”他说,“我们在每个饮水区都配备了垃圾桶,尽可能方便处理垃圾。”

赛道垃圾是国际、国内马拉松赛事常见的情况。北马组委会一直也在为赛道垃圾寻求最佳解决方法,今年他们尽可能减少印刷品的印刷和发放,从报名、通知、提醒、服务、宣传等信息都通过网络来推进,另外由于今年天气状况良好,组委会没有发放防寒服,这是去年引起争议的垃圾源之一。

刘队长介绍说,天安门区域的环卫工清扫完天安门广场后就算完成了第一件工作,并不需要赶赴其他区域帮忙,终点奥体区有专门的区域责任环卫工。一名趁工作空隙拍了一张北马起点照片的环卫工师傅说,从六点到现在(上午九点半),他一直饿着呢,早点都没顾上吃。


[导读]北京马拉松热闹起跑,本该是个庆祝非洲男选手打破赛会纪录,中国姑娘夺冠的好日子。却因几泡尿的出现扫了兴致,选手们就地解决问题的照片“各处悬挂”,引发热议。

马拉松=环保? 资源消耗触目惊心

【深度】北马过境:满街垃圾 一地“马”尿

马拉松也许是世界上最环保的运动方式,41.92公里,没有消耗石油、没有排放尾气,没有使用电力、甚至连自行车轮胎都不会磨损。几乎全球各地所有的马拉松比赛都打着环保的旗号,北京马拉松亦是如此。

但从起点到终点,除了成绩和参与之外,还能制造多少东西:数不清的纸杯、数不清的塑料瓶子、数不清的塑料袋、数不清的冷敷块、数不清的毯子,数不清的印刷小册子,还有参赛选手和志愿者人手一件专门印制的T恤.....所有这样的材料都在消耗我们的资源,给环境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在北京发生的尴尬在全国各地上演中,有马拉松的地方就逃不开垃圾的“围追堵截”。

2013年4月的郑州马拉松,当天共产生垃圾12吨,360多名环卫工人,一直干到天黑才打扫干净;2012年底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中,不少选手把携带的一次性雨披、塑料袋、雨伞等随意丢弃在路面上。此外,一些选手排队参赛时为了走捷径,随意跨越路边隔离栏,踩踏路边绿化带,外滩陈毅广场一片狼藉;厦门马拉松亦是如此,有网友在论坛上曝光了2011年一次比赛后的照片,短短一段路上铺满了一次性纸杯和擦汗用的海绵,宛若白色的海洋.....

国外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也逃不开这种无奈,比如在日本举行的规模最大的马拉松比赛,参加者超过5万,使用的纸杯接近70万个,需要1.8万志愿者维护现场,所有人在现场制造的垃圾和二氧化碳等同于30万人在一天内制造的。

“如果因为马拉松而制造了更多的垃圾和污染,我觉得这已经违背了马拉松的初衷,绿色运动比绿色出行更应该得到提倡。”郑州马拉松比赛结束后,网友给的评论,今天依旧受用。

结语:要环保还是要蛋蛋

马拉松比赛对于环保的要求,需要参赛选手们的支持,但主办方在组织比赛方面需要提供更多的帮助,很多时候大家是没有选择的。想想看,如果沿途能多放点移动厕所,就不会发生让人“尿淹紫禁城”的尴尬。总不能指望跑手们为了一场比赛,憋坏了蛋蛋。